(相关资料图)
1、 “灵台县灯盏头剧,又名锣鼓噪、碗碗腔。最初流行于灵台县新集、龙门、上良、星火、朝那等乡,后传至平凉、泾川、崇信等县市,以及陕西的千阳、麟游、陇县、凤翔等县。
2、 灯盏头剧确切产生年代已无考,明代中叶,陕、甘两省交界处遭逢灾年,战乱频仍,饥民遍野,灾民到处乞讨,乞讨时用绳穿在一起的枣木片来伴唱,唱的是当地民歌、小调。在长期的乞食活动中,逐渐形成一种有板有眼的固定腔调。后又用农村家家都有的油灯碗碗击节。灯盏碗碗敲起来清脆悦耳,又容易找到,从而成为灯盏剧的专用敲击乐器。
3、 当时演唱的主要曲子有《绣荷包》、《十盏灯》、《扬燕麦》、《孟姜女哭长城》、《三打锅》等。灯盏头这种演唱形式,在入清以后,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保留了下来,俗称唱曲子。”———摘自于《中国戏曲志·甘肃卷》